“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学习与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高校环境类专业教育的职责所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指向。据此背景,欧洲杯投注官方网站确立了构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的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及建设教学团队的思路与策略。旨在引领教师探索体现党和国家意志与战略的、凸显学科专业特色的思政链条,并将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关键问题是理清了体系构建的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文化底蕴。是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是对西方先污染后治理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这一思想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等中华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十项基本内容,与环境类专业各环节教学自然契合,且专业特色鲜明。
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示意图
(2)教学团队建设。率先成立特色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教研室。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顶层设计、实施策略及组织保障。引导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实施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率先开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库。搭建竞赛比武平台、示范引领平台,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促进团队教学水平提升;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改革学院教指委,设立咨询组、督导组、工作组,突出教师政治素养养成和教学技能提升。团队建设成效显著。达到了课程思政全覆盖预设目标;团队荣获黑龙江省首批教学团队;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以上示范课、教学名师均榜上有名。10名教师当选国家人才, 1人获省青教赛一等奖第一名;学生在各类竞赛屡获大奖;拓展对俄国际合作,创办BEST全球论坛。
成果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解决了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到位,无从下手或生搬硬套的问题。教师参透了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实施课程思政从随机随意随情随景上升到有目标、有规划、有设计,实现了大思政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解决了课程思政元素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内容分散不聚焦的问题。更新了蕴含课程思政内容的课程体系,完善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指导性教学文件;
解决了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积极性不够高的问题。建立了与其相适应的“教学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激励奖励办法”。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项目的具体举措和做法
(1)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引领教师深入求索,扎实推进工程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革
依托党支部和“学习强国”等平台,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悟透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加深对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战略及实施课程思政的理解,追求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深层境界。结合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2)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将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及教学团队建设落地落实
2018年,学院成立“课程思政教研室”,旨在切实推进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教学团队建设。教研室组织教师以课程大纲和教材为载体,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深入解决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到位,实施课程思政不得要领等问题。课程思政教研室这一特色基层教学组织,使课程思政有序组织,统一规划,科学设计,协调落实。环境类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呈现出内容有布局、措施有规划、整体推进不留死角局面,切实纳入了人才培养全过程。
(3)创建多维度平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提升和育人效果。
率先设计了竞赛比武平台: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为切入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推进模式,促进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及其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教学节示范引领平台:每届教学节,组织学生评选我最喜欢的教师、创新实践指导名师等各类评优,追光前行的榜样力量成为团队争先创优的主流;学生评价机制:强化教育思想的反思功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加入了学生参评环节,助推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不断反思和改进。很多教师自觉设计课程调查问卷,邀请学生反馈意见和心得,学生表示在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思想引领和家国情怀的滋养。
(4)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持续激励的保障机制。
团队在理论上遵循思政规律、教学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实践上体现学科专业与可持续发展观及绿色发展理念的契合性、工程科学与人文情怀的统一性,工程伦理与价值观的合一性。出台了系列激励政策,以及持续改进的督导机制,注重营造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氛围和环境。
成果的创新点
该项目创新性提出了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及其教学团队建设的三“思”模式。
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及其教学团队建设的三“思”模式
一“思”索。路曼曼求索求进,率先构建了专业特色鲜明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了高水平教学团队。率先成立了课程思政教研室,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顶层设计和实施方略,为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及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保障。引领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实施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率先设计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以竞赛为牵引,快速有效实现了专业教育各环节课程思政全覆盖。
二“思”融。思专研互通互融。成果突破了专业教育传统框架,使教师在学习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高水平大学教育的落脚点是实施精英教育,是培养可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将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化为思想与行动自觉,实现了各门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学生则在全链条学习过程中,激发锤炼本领,涵养家国情怀的内生动力。
三“思”创。思嵌创启智化人。成果深层探究了高校思政教育嵌入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激情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定位。凝练了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敢为人先、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的创新文化。蕴含课程思政的创新教育,重点不是技术与成果,而是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包括认知方法和价值取向,以及自觉关注民生福祉和全球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化意识。
成果借助创新研修课、新生研讨课、“大一年度项目”等课程平台,全方位涵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学术表达、学术诚信,追求卓越等创新素质,激发了学生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中建功立业的创造激情。以聚焦城乡饮用水安全问题为主题的创新创业项目,将理论与工程应用案例深度结合,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国赛“红旅赛道银奖。